根据公司官网与 2021 年年报,巨一科技成立于 2005 年 1 月,是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是知名的汽车等先进制造领域智能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产品的主流供应商;公司于 2021 年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
2021年 11 月 10 日正式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为 A 股首家以“智能装备+电机电控零部件”双轮驱动业务布局的科创板上市公司;
2022年 7 月 22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宣布上证科创板高端装备制造指数将于2022年 8 月 15 日正式对外发布,巨一科技成功入选科创高装指数。
公司产品最重要的包含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和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产品,客户包括捷豹路虎、特斯拉、大众变速器、宁德时代等整车厂、零部件厂与电池厂。
1)从业务来看,依据公司招股说明书,①公司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最重要的包含汽车白车身智能连接生产线、汽车动力总成智能装测生产线、动力电池智能装测生产线,融合了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为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动力电池等领域的客户实现生产的全部过程的自动化、柔性化和智能化提供解决方案;
②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企业具有包含电机、电机控制器、集成式电驱动系统在内的完整的新能源电驱动系统产品研制、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体系。
2)从客户类型来看,公司服务的客户贯穿汽车产业链,包括整车厂、零部件厂与电池厂等,具体来看,如表 2 所示,包括英国捷豹路虎、特斯拉、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大众变速器、宁德时代等。
具体来看,如表 3 所示,董事长林巨广、副董事长刘蕾、董事会秘书王淑旺均具有博士学位,都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多平台高节拍汽车车身柔性焊装自动化生产线;此外, 王淑旺还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专项——轿车高可靠性车载电力电子集成系统开发;林巨广、刘蕾、王淑旺多次获得安徽省、合肥市的科学技术奖。
公司控制股权的人、实际控制人为林巨广、刘蕾夫妇,公司 9 家子公司与 1 家合营公司在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业务上分工明确。
根据公司 2022 年三季报,林巨广先生、刘蕾女士分别持有公司 4.59%、43.71%的股份,刘蕾女士通过道同投资间接控制公司 4.37%的股份;综上,林巨广、刘蕾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控制公司 52.67%的股份。
如图 6 所示,公司共有 9 家子公司和 1 家合资经营企业(合肥道一),具体来看,依据公司招股说明书,①在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业务上,合肥巨一智能从事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苏州巨一从事动力电池智能装测生产线的整体解决方案,苏州宏软从事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的开发;
②在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业务上,上海一巨负责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的研发,合肥巨一动力、合肥道一从事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
具体来看,合作高校和科研院所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工程大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详细情况见表 4)。
公司依托合肥市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与江淮、奇瑞、蔚来等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根据公司 2021 年年报,公司所处安徽省合肥市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拥有丰富的科学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人才资源。汽车行业是合肥市的传统 优势产业,具备良好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近年来,合肥市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入,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引入蔚来汽车、大众汽车、比亚迪汽车、中创新航等企业落户合肥,合肥市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2022 年《安徽省“十四五”汽车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规划》,①从对合肥的定位来看,支持合肥构建新能源汽车核心发展区,依托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等聚集区,推进蔚来中国总部、大众汽车(安徽)、比亚迪合肥、奇瑞新能源、长安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②从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来看,支持整车企业加强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布局,鼓励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激光雷达、高精地图、无人驾驶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提升配套能力,整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一直在优化创新环境,力争将合肥打造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和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高地。
① 从与江淮的关系来看,依据公司招股说明书,企业成立时江汽集团持股 50%,目前公司 与江淮汽车各持股 50%合营合肥道一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为江淮汽车提供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产品;2018 年江淮汽车是公司装备业务的第一大客户,为其提供白车身智能连接生产线、动力总成智能装测生产线;
②从与奇瑞的关系来看,依据公司招股说明书,2019-2021H1 奇瑞汽车、奇瑞安川电驱动系统有限公司都是公司电驱动系统业务的前五大客户,为其提供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
③从与蔚来的关系来看,依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司成功承接并实施交付全球轻量化材料占比最高(96%以上)的量产车型蔚来汽车 ES8 项目;2021 年 8 月与蔚来签订了 1.86 亿的焊装线订单。从国际市场布局看,公司在客户层面已经实现欧系、美系、日系车企的全覆盖,承接特斯拉、英国捷豹路虎、德国大众等智能装备项目。
①从中国车企“走出去”的阶段来看,在国家系列政策引导下,中国车企“走出去”经历了“整车单纯出口—海外建立销售网络—海外并购或建厂”三大阶段,并基本实现规模化;
②从海外汽车市场空间来看,东南亚、俄罗斯、南美、非洲等地汽车市场潜力巨大,海外发展正成为自主品牌车企新的经营战略;
③从国家战略引导来看,“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化实施,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提供了契机,且成效显而易见,高铁、电力装备、工程机械装备、汽车装备等都已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公司成立初始,基于当时我国汽车工业和智能装备的发展阶段,采取“借船出海”的策略,紧随我国的整车厂商对外业务的拓展,实现智能装备的出口;伴随公司“由自主品牌向合资品牌拓展”、“由合资品牌向国际市场拓展”的营销战略落地,公司的国际市场开拓初见成效。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和 2021 年年报,从 2008 年的第一个国际业务项目开始,公司技术和产品陆续进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公司 2017 年 10 月 24 日在英国设立子公司英国巨一,2019 年 8 月 8 日在德国设立子公司德国巨一,2020 年 9 月 28 日在美国设立子公司美国巨一,2021 年 5 月 19 日在日本设立子公司日本巨一,分别负责英国、欧盟、美国、日本市场的开拓及客户服务;公司国际业务布局实现了欧系、美系和日系车企的全覆盖。
根据公司官网和招股说明书,2018 年公司承接英国捷豹路虎项目,这是 JLR 首次选择中国线体商完成英国本土的交钥匙工程建设项目;公司先后承接了特斯拉上海工厂、德国工厂、美国工厂三个白车身智能连接生产线项目;公司已成为大众汽车、特斯拉、捷豹路虎等国际企业的全球供应商,先后直接从英国捷豹路虎、德国大众汽车、特斯拉德国、美国特斯拉等企业承接成套智能装备项目。
我们认为,随公司更多国际项目的落地和交付,公司海外业务有望进一步发展。
2017-2021 年公司营收复合增速为 14.7%;2021 年、2022Q1-Q3 公司营收分别为 21.2 亿元、21.7 亿元,分别 yoy+42.1%、+54.0%,增长加速;同时,2020 年公司营收较 2019 年小幅增长,依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根本原因受新冠疫情和市场环境变化影响,公司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下游应用车型产销量下降幅度较大,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业务收入出现下降。
2021 年,公司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产品业务收入分别是 16.4 亿元、4.1 亿元,分别占比 77.2%、19.5%;2022Q1-Q3,公司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产品业务收入分别是 13.8 亿元、7.9 亿元,分别占比 63.7%、36.3%,其中,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产品业务收入 2022Q1-Q3 占比相较 2021 年有所提升。
费用率:2019 年以来,公司的管理费用率、销售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保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依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司 2018 年度管理费用率较高主要系当年实施股权激励确认股份支付费用 1.19 亿元所致,扣除股份支付费用后的管理费用率为 6%。
2021 年末,公司合同负债与存货分别为 14.0 亿元、24.6 亿元,分别 yoy+41.3%、+83.7%;2022Q3 末,公司合同负债与存货分别为 18.5 亿元、34.7 亿元,分别 yoy+43.7%、+79.8%。我们大家都认为,公司 2022 年三季度末合同负债呈现较快增长印证公司在手订单较为充沛。
白车身连接生产线:把各汽车白车身零件装配、连接成白车身的全部成型工位的总称。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白车身连接生产线是把各汽车白车身零件装配、连接成白车身的全部成型工位的总称,通常包含侧围、地板、门盖等分总成生产线和合装总拼生产线。
从具体设备和系统来看,汽车白车身智能连接生产线主要由智能铆接系统、自动焊接系统、视觉智能检测系统、自动涂胶系统、高速输送设备、柔性工装夹具/抓具、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控制管理系统及制造执行系统等组成,涉及到板件自动装配、焊接、铆接、涂胶及质量检验等多个领域,实现由板件到合格总成件的过程。
从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上讲,我们大家都认为,车企加速布局轻量化车身,有望带动连接工艺和设备更新。
轻量化是实现节能减排、提高续航能力的主要途径。根据汽车材料网微信公众号援引《汽车工艺与材料》,无论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是实现节能减排、提高续航能力的主要途径。乘用车白车身重量占汽车总质量的 20%-25%,降低车身重量成为汽车轻量化研究的核心关键课题。目前,车身轻量化技术主要方法有结构轻量化、材料轻量化和工艺轻量化。
根据汽车材料网微信公众号援引《汽车工艺与材料》,白车身轻量化材料最重要的包含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目前,先进高强钢以其超高的性价比、较高的技术成熟度和完善的工业体系大范围的应用于车身结构中;轻质合金因其密度小、比强度高等优势,在车身上的用量逐年增加,综合考虑材料的性能、成本以及循环利用潜力,铝合金是目前最具发展优势的轻质合金材料之一;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减重效果明显,但目前存在成本高,成型周期长等缺点。
根据汽车材料网微信公众号援引《汽车工艺与材料》,目前汽车连接方式主要有焊接、铆接、螺接和胶接等,由于高强钢、铝合金、碳纤维材料等轻量化材料的使用,传统的焊接不满足多材料连接技术要求。
因此,机械连接技术和胶黏剂连接技术应运而生成为解决异种材料连接难题的新技术。以奥迪 A8 为例,国际上新一代奥迪 A8 车身的连接方式达到了 14 种,这中间还包括 MIG(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焊、远程激光焊等 8 种热连接技术和冲铆连接、卷边连接等 6 种冷连接技术。
具体来看,根据汽车材料网微信公众号援引《汽车工艺与材料》,①在机械连接技术上,分为无铆钉铆接和自冲铆接,无铆钉铆接由于自身疲劳强度和静态强度较低的特点,只能应用到车身非承载部位上(发动机罩、行李箱盖);
②在胶黏剂连接技术上,塑料在汽车上的用量持续不断的增加,塑料与钢材、塑料与铝材的连接主要以粘接为主。
塑料与金属之间线线胀系数不同,粘接时极易产生应力和应变,尤其在温差较大的区域,对塑料与胶黏剂均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2)国内相关厂商和车企在铝车身连接领域进行合作布局,例如天津福臻配套捷豹路虎、蔚来、宝马。
根据天津福臻官网,承接捷豹路虎四门两盖翼子板区域及装调线,涉及工艺包括自冲铆、压铆、点焊、螺柱焊、涂胶、激光钎焊、滚边、凝胶等;承接蔚来汽车侧围内板线、侧围外板线、侧围分总成线、标准件自动压铆区项目,涉及工艺包括 SPR 冲铆(侧围内外线)、铝点焊(侧围外板线)、铝板激光焊(侧围外板线)专机螺钉&螺母自动压装、螺钉&螺母手工拉铆、机器人涂胶&视觉检测等;承接宝马新 X3 前地板线、前盖线、翼子板线项目,涉及工艺包括中频点焊(地板线)、专机凸焊、专机螺钉&螺母压装、铝车身链接(无钉铆)、机器人滚边(铝车身)、机器人涂胶&视觉检测等。
从行业竞争格局上看,白车身连接领域国际跨国企业具先发优势、国内优秀厂商初具规模。
依据公司招股说明书,目前国内车身智能焊装市场呈现国际跨国企业和国内优秀厂商并存格局:
1)国际跨国企业: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一些国际知名的汽车装备制造商由于成立时间比较久,与大众、通用等汽车厂商合作历史悠远长久,随着该类厂商向新兴国家转移,国际汽车装备制造商逐步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市场。
目前,主要有柯马(上海)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ABB 工程有限公司、库卡柔性系统制造(上海)有限公司,其中,根据表 8 所示,柯马(上海)工程有限公司在车身焊装等领域已经与上海通用、上汽集团、中国一汽、奇瑞汽车等客户建立合作关系。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一批包括巨一在内的具备一定技术实力、产品初具规模的白车身智能焊装生产线设计和制造企业;根据 GGII《2020 年中国焊接机器人系统集成商竞争力排行榜》,优质公司包括巨一科技、瑞松科技、三丰智能(鑫燕隆)、哈工智能(天津福臻)。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司白车身智能连接生产线在生产节拍、智能柔性水平等技术指标上均与瑞松科技、三丰智能(鑫燕隆)、哈工智能(天津福臻)等行业主要企业相当,例如在生产节拍方面,公司与天津福臻的效能分别是 43S、43S;在智能柔性水平方面,公司与天津福臻分别为 4-8 车型、4 车型。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①从具体产品来看,公司在白车身智能连接生产线领域的产品最重要的包含地板智能焊装生产线、侧围智能焊装生产线、门盖智能焊装生产线、车身智能总拼生产线、轻量化车身智能连接生产线。
②从客户应用来看,公司白车身智能连接生产线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捷豹路虎、蔚来汽车、上汽大众、中国一汽、吉利汽车、广汽集团、北汽集团、长安汽车、长城汽车、东风汽车等国内外整车企业。
根据公司 2021 年年报,其中主要的关键装备和系统如表 10 所示,包括复合材料智能连接与监控系统、滚边与智能监测系统和机器人激光焊接系统。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司还自主研发车身门盖机器人柔性滚边技术、机器人柔性总拼技术,分别应用于门盖智能焊装生产线、车身智能总拼生产线。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①从公司白车身连接业务发展过程来看,公司自成立初期即设立了机器人部,开展白车身连接领域的研发技术工作;2018 年公司中标英国捷豹路虎项目,表明公司具备与国际同行业公司同台竞技的实力;
②从白车身生产线核心装备来看,车身门盖滚边系统包边专机是白车身门盖生产线核心装备,长期被国外企业(如蒂森克虏伯)垄断,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完成包边专机产品研究开发,达到国外同种类型的产品水平;比如,公司设备的包边角度达到 150°,大于蒂森克虏伯设备包边角度 135°。
公司在汽车轻量化上主要对铝合金材料来布局,已获取英国捷豹路虎、特斯拉、蔚来汽车、上汽大众等轻量化车身智能连接生产线)公司在轻量化车身领域主要对铝合金材料来布局。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① 在铝车身成型上,开发铝合金闭合件包边成型全套解决方案,最重要的包含铝合金薄板件滚压成型工艺、铝合金闭合件滚边柔性成型核心装备及铝合金闭合件制造质量操控方法及设备;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在轻量化车身连接领域,公司伺服铆接合格率达到 99.5%;成功承接并实施交付全球轻量化材料占比最高的量产车型蔚来汽车 ES8 项目(轻量化材料占比 96% 以上),同时承接交付轻量化材料占比第二的量产车型 CJLR(奇瑞捷豹路虎 XFL 轻量化材料占比 75%)项目。
动力总成智能装测生产线通常由分装线、总装线与测试线组成,最重要的包含智能测量设备、伺服压装设备、伺服拧紧设备、综合性能测试设备、柔性涂胶设备、视觉检测设备、智能搬运/合装设备、自动化输送系统、整线控制管理系统及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等,为客户动力总成产品的生产制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公司在动力总成装测领域从传统到新能源、从商用车到乘用车拓展,客户涵盖长安汽车、北汽集团、广汽集团、上汽变速器、青山工业等。
公司在动力总成智能装备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在扁线电机装备和三合一集成化电驱动系统生产线上均有布局,有望受益新能源汽车发展。
从市场发展的新趋势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整车性能的提升,市场对电驱动产品的需求正朝集成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根据公司官网,①从优势上看,电驱动系统在系统层面以集成化为主,将小三电和大三电进行深度集成,组成六合一或七合一系统,实现多部件融合的系统级集成、优化;七合一电驱动总成系统,集成了电机、电机控制器、减速器、OBC、DC/DC、PDU、PTC 七大部件,逐步提升系统层面的高集成化、高效率和低成本的优势。
根据公司官网,①从优势上看,一是扁线在效率、温升和功率密度方面更具优势,扁线电机因具有高槽满率和低直流电阻,在中低速运行区域较圆线电机具有效率优势;扁线绕组工艺可增加铜的填充量,槽满率提高 15%以上,同时与定子有效接触面积增大,绕组温升较圆线V 碳化硅电控提升续航里程,新一代功率器件碳化硅模块具有高温、高效和高频特性,可明显提升电驱动系统的效率、功率密度和开关频率,简化散热设计减少相关成本,逐步提升整车的续航里程。
②从应用端来看,围绕效率提升,在以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 OEM 企业的引领下,发卡式扁线电机在国内也已批量推广应用,针对整车 800V 高压电气架构的高压油冷电机、碳化硅电控产品也相继推出。
公司动力总成智能装测生产线的性能指标处于领先水平,同时在扁线电机装备和三合一集成化电驱动系统生产线上均有布局,其中三合一集成化电驱动系统核心装备及生产线已经应用于大众、上汽等企业。
①生产线性能指标:动力总成智能装测生产线 个产品共线 秒,好于行业内典型产品性能指标(智能柔性水平:6 个产品共线 秒);
动力总成的在线测量技术和 EOL(整车下线流程)测试技术是决定汽车动力总成产品下线质量的重要的条件,是智能装测生产线最核心的技术难点;公司智能装测生产线核心测量和测试设备均自行研发,在线测量设备系统测量精度可达到±0.003mm,测量合格率≥ 99.5%,EOL 测试设备振动幅度≤1.8mm/S,转速控制精度±1rpm,公司在线测量和 EOL 测试装备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外领先企业水平。
①公司在扁线电机生产装备的布局主要在发卡自动插线和自动成型环节。如表 16 所示,企业主要针对扁铜线定子生产线自主研发了扁铜线发卡自动成型技术和扁铜线定子发卡自动插线技术,批量产品的效率、合格率等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②三合一集成化电驱动系统核心装备及生产线已经交付大众、上汽等客户。依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司在三合一集成化电驱动系统核心装备及生产线方面能为客户提供整体交钥匙工程,包括转子装配线、齿轴分装线、后壳体分装线、总装线,集成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三合一集成化电驱动系统的智能装配与测试,实现用户对产能、节拍、设备开动率需求,产品已经应用于大众、上汽等企业。
公司动力电池智能装备和装测生产线最重要的包含电芯核心装备、动力电池模组及 PACK 设备。依据公司 2021 年年报,公司动力电池智能装备和装测生产线定位于电核心装备、动力电池模组及电池包(PACK)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电芯段制片、制芯以及电芯堆叠成模组,并对模组进行激光清洗、连接装配、激光焊接等。
如表 17 所示,公司研发的关键技术有电芯包胶技术、锂电池结构胶及导热胶自动涂布技术、电芯自动叠片技术。目前,公司产品已成功配套于宁德时代、北京奔驰、上汽通用等企业。
同时,公司前瞻布局燃料电池智能装测生产线,自主研发氢燃料电池电堆自动堆叠技术等。
①从技术上看,公司自主研发氢燃料电池电堆自动堆叠技术,有效保证机器人在自动堆叠过程中准确的放臵膜电极(MEA)和双极板到空间角堆叠定位台,来保证堆叠精度;
从毛利率来看,2020 年、2021H1 动力电池智能装测生产线%,有所回升;依据公司 2022 年一季报,2022Q1 公司智能装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3.1 亿元,同比增长 30%,其中电池装备收入占比达到 43%(计算得出约为 1.3 亿元,大于 2020 年的 1.2 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带动作用显现,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收入占比 70%。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是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配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由 2011 年的 8159 辆增长至 2021 年的 352.1 万辆,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地增长的带动下,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地增长的态势。
具体来看,根据 NE 时代新能源微信公众号,2021 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电机电控累计搭载量 325.5 万台,同比+164%,其中三合一电驱动系统渗透率持续上涨,全年累计搭载 174.8 万台;2022H1 新能源乘用车电机电控累计搭载量为 231.9 万台,其中三合一电驱动系统搭载量累计为 137.2 万 台。
从市场发展的新趋势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整车性能的提升,市场对电驱动产品的需求正朝集成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1)依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司的新能源电驱动产品有电机、电机控制器、集成式电驱动系统和混合动力汽车电驱动系统,建立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全系列的研发、验证、生产、检测等平台,自主研发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核心技术,产品应用覆盖纯电动乘用车、商用车,增程型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等领域。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和 2021 年年报,公司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产品已覆盖 A00 级车至 B 级车的电驱动系统平台,主要使用在于东风本田、广汽本田、VINFAST、江淮汽车、奇瑞汽车、江铃新能源等客户。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电驱动系统的效率由驱动电机总成、控制器总成、传动总成共同决定,是衡量电驱动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
具体来看,公司在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与三合一系统产品的关键技术指标与国际供应商相当,处于行业内前列。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技术先进性大多数表现在较高的控制器体积功率密度、较高的峰值功率和较高的直流电压等级。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技术先进性大多数表现在较高的系统峰值效率、系统功率比重量、CLTC 综合循环效率等方面;其中较高的系统峰值效率、系统功率比重量可以轻松又有效提升整车续航能力,CLTC 是中国自主的轻型车测试循环工况标准体系,较高的 CLTC 综合循环效率代表了较好的系统综合效率。
我们认为,公司的前瞻技术布局、较为充足的产能将推动其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业务不断发展。
公司围绕集成化和高效化电驱动系统持续推进创新研发,一方面坚持电驱动系统产品的集成化开发理念,掌握多项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布局扁线电机、碳化硅电机控制器提升电驱动系统效率。
①首先是电机和控制器的集成开发,在吸收传统汽车零部件业务的经验基础上,从业务初始就坚持电机和控制器的协同集成开发,最大限度发挥电机和控制管理系统的潜能;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司的 IPO 募投项目包括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驱动系统产业化项目,拟投资 6.7 亿元,通过新建生产厂房、仓库等生产、配套设施,构建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产品生产及组装、测试生产线以及智能仓储、物流系统;围绕集成化、智能化电驱动系统和扁线电机、油冷电机、碳化硅功率模块等下一代电驱动系统相关这类的产品进行建设,项目投产后将形成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年产能 50 万台(套)的生产能力。
1)公司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业务规模提升快速,获取理想、东风日产、吉利汽车等客户定点。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和 GGII 数据库,公司现在存在主要客户相关车型的市场销量逐渐提升,其中,A00 级车奇瑞 eQ1 在 2021 年的全球销量为 7.7 万辆,yoy+99.5%。
根据 NE 时代新能源微信公众号,2022 年上半年公司在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电驱动系统的市 场份额达到 3.7%。
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由汽车白车身智能连接生产线、汽车动力总成智能装测生产线、动力电池智能装测生产线及其他智能装测线、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组成。通过下述 4 项业务预测加总,我们预计公司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业务2022-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94%/16.10%/13.93%,毛利率为24.64%/24.45%/24.50%。
公司白车身智能连接生产线核心设备和技术由公司自主研发,具有行业领先性,公司白车身连接线产品向新能源车领域拓展,是特斯拉、蔚来汽车等厂商的供应商。
在车身轻量化趋势下,我们大家都认为凭借公司技术一马当先的优势,预计公司汽车白车身智能连接生产线有望维持较稳健增长,预计 2021-2024 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5.00%/15.00%/10.00%/10.00%,预计毛利率维持稳定,预计 2021-2024 年毛利率水平为 25%/25%/25%/25%;
2019-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120.6/136.7/352.1/688.7 万辆(图 31),2020-2022 年的年增加量为 16.1/215.3/336.6 万辆,呈现快速增长状态,因此我们大家都认为2021年公司汽车动力总成智能装测生产线产品收入仍预计维持较快增长,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的增长量逐步趋缓,汽车动力总成智能装测线生产线产品收入增长预计趋缓。
④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预计收入与毛利率相对稳健,2021-2024 年收入维持为 11.54 亿元,毛利率维持为 37.33%。
受益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电机驱动系统呈现 成化、高效化等趋势;公司在多合一、扁线电机等技术上储备充足,已定点优质客户项目,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业务有望迈入发展快车道。
根据公司 2021 年报、2022 年半年报数据,2021 年、2022 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营业收入分别是 4.13 亿元、5.06 亿元,分别交付 8.26 万套、7.34 万套,由此计算平均单套价值量为 5006 元、6898 元,均价有所提升,我们大家都认为,随公司在 B 级车型客户上的不断拓展,单台/套价值量有望呈现趋势性上行,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单台套价值量为 6007/6608/6938 元,yoy+20%/+10.00%/+5.00%;
根据 3.2 小节所述,公司主要客户相关车型的市场销量逐渐提升,其中,A00 级车奇瑞 eQ1 在 2021 年的全球销量为 7.7 万辆,yoy+99.5%;另外在车型方面,预计未来 A00 级车随市场下沉将保持主导地位;同时 A 级车作为出行刚需、B 级车随着消费水平提升也将一同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其中,B 级车将开始普遍搭载具备新一代技术的电机电控零部件;2022H1 公司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产品交付量 yoy+148.0%。
我们认为,在新能源汽车较快发展的情况下,公司有望凭借较领先的技术能力,不断拓展优势车厂客户,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交付量有望呈现较快增长,预计 2022-2024 年 公 司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交付量yoy+115.00%/80.00%/50.00%,交付量为 17.76/31.97/47.95 万台套。
考虑到巨一科技是“智能装备+电驱动系统”双轮驱动发展的公司,近年来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领域拓展,因此,我们选取业务及应用领域相关的公司作为巨一科技的可比公司,分别为联赢激光(轻量化车身焊接、动力电池焊接生产线)、克来机电(智能装备业务、汽车零部件业务)、方正电机(新能源驱动电机等)、大洋电机(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等)。
2022 年可比公司平均 PE 估值为 60.71 倍,考虑到公司在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具有较大优势,我们给予公司 2022 年 47-50 倍 PE 估值,合理价值区间为 58.50-62.24 元/股(预计 2022 年公司 EPS 为 1.24 元),对应合理市值区间为 80-85 亿元。参考 PB 估值,按照我们的 合理价值区间,公司 2022 年 PB 为 3.03-3.22 倍(可比公司 2022 年 PB 范围为 1.70-6.88),具备合理性。
如果新能源汽车销量没有到达预期,则公司的设备与电驱动业务均将受一定的影响,收入确认、订单获取将没有到达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