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C-V开源架构正在以超出预期的速度成为计算机领域的热门方向。几年前,图灵奖获得者大卫·帕特森和约翰·轩尼诗两位教授认为RISC-V是下一阶段计算架构黄金十年的基础技术。因为其开放的特点,RISC-V不仅吸引着慢慢的变多的教学科研机构与学者加入到基于它的创新大潮中,同时也吸引着慢慢的变多的企业加入到新型处理器产品研究开发中来。有了开源RISC-V,指令架构从个别企业拥有变成全人类共享的资源,将以普惠之势推动着新一轮计算架构向更高的方向演进。对于前期领先国家而言,这是新一轮计算架构创新的机会,它将会与开源操作系统发展出开源软件生态一样,孕育出一个更深层次的开源计算架构新生态。而对于这方面相对落后的国家而言,他们不仅能获得相同水平的处理器技术并平等参与新生态建设,同时还与国际企业同步站上新一轮的创新起跑线。对中国而言,这是国产处理器与国际同行并跑的一次重要机遇。只要我们投入充足的资源,在技术和应用上做出贡献,就有机会像5G通信一样实现从追赶到超越的发展。
RISC-V本质上是定义软件与硬件如何“互操作”的一个标准。RISC-V开源架构并不是一个开源的代码,而是一个由全球处理器技术人员共同定义的开放标准,以文本的形式开放于网络上。打个比方,如果把软件比作为手机上的充电口,硬件比作为充电线上的充电头,那么两者插上之后实现“充电”就是一种“互操作”,需要通过标准定义来约定怎么样做“互操作”,比如充电电压多大、充电电流多少等等。历史上从简单的螺丝与螺帽、电源插座与插头,到复杂的电脑与外设、手机与基站,它们的“互操作”都是以开放标准形式定义,并引领全行业按照标准开发相应的具备互操作能力的产品,因此标准是开发产品的基础。开源RISC-V标准定义了软件应该基于什么样的指令来设计自己的程序,同时也定义了硬件处理器应该支持哪些指令,这样软件就可以顺利地在硬件上运行。互操作,就是要求操作的双方有一个标准化的界面,以此来实现最高效的协同。试想如果苹果的手机和安卓的手机都采用USB Type-C一种标准接口充电,那我们只需要带一个充电器就行了,开放标准可以让不同的公司产品实现相互连通,提高全产业链的效率。降低软件与硬件“互操作”的成本,追求极致的开发和运行效率是计算机领域技术持续不断的发展的驱动力,也是指令架构从曾经的十几种逐步收敛到一两种的核心原因。开源是指令架构演进的必然趋势,RISC-V软件与硬件的互操作界面正处于被不一样的行业的专家以开放透明的方式制定过程中,吸收全行业对于指令架构的最新需求。
随着RISC-V技术和产品的快速地发展,最近美国有些议员开始炒作对RISC-V实行出口管制。RISC-V的本质是一个开放标准,直接管控并不现实,标准说的直白点就是一本电子手册,管制没办法阻止其在全球网络上的传播和下载。美国政客或许能够尝试不让美国公司参与RISC-V开放标准的制定和产品研制,或者不让美国企业所开发的RISC-V有关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这两种手段不仅没办法阻止开放标准与开源技术本身在全球的发展,反而可能会影响到美国企业在新一轮计算架构变革浪潮中的竞争力,甚至错失开放标准与开源架构带来的技术红利。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此时需要更加坚定地投入更多的力量,在开源基金会中增加技术影响力,推动核心技术在RISC-V架构中的落地。参考5G标准的发展历史,国内企业完成3G、4G技术积累后,积极参加全球5G标准的建设,并依托中国对带宽需求高的特点,领先于其他几个国家率先进行规模化部署5G,从而形成从技术到市场的全面领先。
未来RISC-V将改变全世界计算架构的发展格局。架构垄断将成为过去,就像当年ARM公司通过“开放授权”的方式,让更多的芯片设计企业获得处理器技术,成就了ARM架构今天的生态,未来会有更多的RISC-V公司将以“更开放”的方式让更多的芯片设计企业获得与X86、ARM一样好的处理器IP核,并且性价比更高、可定制性更强。其次,通过借鉴X86、ARM的经验和教训,RISC-V将更快地演进,补齐技术上的短板,补全通用处理器的特性,以新生代的姿态与X86和ARM三分天下,并在高性能数据中心、高能效手机、低成本嵌入式等方面全线突破。再次,RISC-V原生地成长在这个对算力有更大需求的时代,它的可扩展性将帮助其在并行计算、加速计算、隐私计算等特定加速计算方面,作为技术底座凝聚更多的创新力量,逐步形成新兴的生态,大幅度降低全行业软件开发的成本。我们也充分相信,依托于市场庞大的特点,中国有机会在应用上引领全球发展。(孟建熠)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消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我国将谋划设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农业科学实验站和数据中心,全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为光伏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提出高密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二十大类。
“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
日前,国仪量子发布全球首个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该系列新产品不仅具备AI功能,还将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至全球顶配水平的10000:1,取得顺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趋势。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怎么样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非常明显效果。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度的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减少相关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